父母对孩子的爱与责任
从古至今,父母对孩子,总是有着各种要求和希望。当然,也会给予孩子一份独一无二、无人替代的爱。所有父母的初衷都是好的,但是在陪着孩子长大的路上,这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爱,会“变质”,甚至会让孩子感觉到窒息,进而会出现更多的叛逆行为。
我们作父母的,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总是会盼望、会认为:一定要遇到好老师,才能教好孩子。而从来不反思:我们做父母的,要不要做一位更好的老师。我们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后,所有的行为习惯都是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模仿来的。
父母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扮演着太重要的角色,原生家庭的教育,可成就一个人,也可毁了一个人。但是很多父母目前还意识不到作为父母的价值和对孩子的影响。在教育孩子方面,我坚持以下几点:
第一,分清教育爱和溺爱的分界线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的事情。”是啊,孩子在父母心中,那是比生命还要重要的存在。但是,关键是父母如何去爱孩子?独生子女一代的成长,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四二一”型小宝宝局面。进而导致孩子被过度的骄纵惯养。我们作父母的,分不清教育爱和溺爱的分界线,没有把握好适度原则,让孩子变得任性自傲、懒散、以我为中心,甚至出现了频繁的自杀事件。
我很清楚的记得:儿子1岁多断奶以后,睡觉时非要摸着妈妈才能睡着。等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他已经很难改正了,当然最后还是改正了,只是改正的过程很痛苦。我和他反反复复经历了将近半个多月的持久战,才彻底改正。我拒绝,他就哭,哭的久了,我就心疼他,又妥协。直到半月后的某一天,我当时就有点生气了,有点跟他赌气的成分。最后,他整整哭了2小时多,我就躺在他身边,强忍着不去哄他,中途给自己不停的加油,安慰自己,再坚持一会,要不今晚这么久都白哭了,直到他自己不哭,我拥抱着入睡。第二天,他又想开始打算摸妈妈睡觉的时候,我照样拒绝了他,当天他只是哭了一会。到第三天,他被我拒绝后,直接转身自己去睡觉了,都不哭了。通过这件事情,我也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在后期面对他众多无理取闹的要求时,我一定要态度坚决,他就会妥协。其实,我们所有的父母,都是在与孩子平时的斗智斗勇中,像我一样,发现总结带孩子的经验。但是当时为了不让他觉得:妈妈不爱他了。我后期每天都会拥抱着他睡觉。其实,当时,我也是怕给他留下阴影,变相的从另一方面弥补他的失落。这也是大多数父母的心声,总是各种担心,怕每次处理事情不妥当,给孩子造成不好是影响。
第二,父母要以身作则
家是孩子受到启蒙教育的地方,也是孩子的第一课堂,而父母既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自始至终的,也是根深蒂固的。
父母本身懒散不爱学习,会影响孩子对学习的热情;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难免孩子的性格也会朝此方向发展。坦白说,就是父母怎么做,孩子就怎么学。
拿扔垃圾一事来说吧,从孩子蹒跚学步开始,我就告诉他“垃圾要扔到垃圾桶。”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我就一定会坚持做到垃圾进垃圾桶。有时候身边没有垃圾桶的时候,也很想随手扔掉,但是为了身边的他,我会坚持把垃圾一直拿着,直到找到垃圾桶。有时候孩子会把垃圾扔到地上,这时候我一定要坚持让他把垃圾捡起来扔进垃圾桶里,如果他不捡,我会替他捡。目的就一个,让他知道,不能把垃圾丢到垃圾桶以外的地方。
再说说关于孩子学知识的事情,就拿最简单的讲礼貌来说吧!作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礼貌,但是在教孩子这些大道理或者规矩的时候,很多孩子恰好就讨厌我们家长一板一眼的教育,那怎么办呢?我是在孩子会说话开始,就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用礼貌用语。比如,当孩子喂我一口他的食物时,我会对他说“谢谢”;当我不小心碰到他时,我会对他说“对不起”。当然,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是这样和我互动的,我说“谢谢”,他也跟着说“谢谢”而不是“不客气”;我说“对不起”,他也跟着说“对不起”。就这样两个孩子在不排斥不反感的状态下学会了礼貌用语。
其次,就是在家中,我从来不说不文明的语言。所以,孩子也不会说,如果孩子在外面听到了,学会了,我也会马上纠正。其实,我在教孩子行为习惯的时候,贯彻的是父母要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好榜样,孩子自然会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文明习惯。
还有比如说教孩子学数数,我也影响很深。我对两个孩子,从来没有中规中矩、一本正经的让他们坐端正学数数。我都是在平时的生活中带着数。
带女儿的时候,每天上下楼梯时,走一级台阶,便说一个数字,每次都是从1数到20,下楼一遍,上楼一遍。每次我只管自己数,不强迫女儿必须跟我一起数。但是,突然有一天,女儿就能一下数到20了,甚至在上下楼梯时,她会主动上一级台阶,数一个数。带儿子数数,我已经记不清具体怎么教的,但是原则还是一样的,就是不强迫他中规中矩的学数数,让他在平时的生活场景中,学会一定的知识。
第三、什么阶段的孩子做什么阶段的事情
很多家长在孩子2岁左右,甚至更早时开始,就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将孩子的时间安排的紧紧的,根本不在乎这些是不是孩子感兴趣的,父母强硬的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试问,我们自己的权利你允许别人剥夺吗?我们父母只所以这样做,大概是觉得孩子没有反抗的能力,所以,才做的这么肆无忌惮。
我特别喜欢儿子现在的幼儿园,从老师分享的日常照片和视频中,总能看到孩子们各种场景的玩耍,真正的做到了玩中学。比如,他们会扮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扮演家长照顾小孩,甚至孩子生病了会去找医生拿药,特别接近生活的教育;会扮演医生给孩子看病,做的有模有样,用听诊器听,甚至还懂的病情严重了,要打针;会做饭,不是我们小时候的那种随便的玩玩,是真材实料的玩,各种锅型;还会去投喂小动物……看似和学校学习毫无关联的事情,恰恰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玩耍中,学到了知识,增长了阅历。看到孩子每天在园中的点滴,突然就感慨:幼儿园的孩子,就应该这样玩中学!
天底下所有的父母都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紧接着就是强迫孩子成龙成凤。为了不使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让孩子上各种补习班、艺术班,让孩子具备各种技能。许多父母从不考虑孩子的天赋、资质,只顾着“拔苗助长”,硬赶鸭子上架。其实,作为父母,我们可能忽略了一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特长,应该让他们因人而异,让孩子量力而行,对孩子因材施教、让孩子开心的接受新事物。
第四、让孩子拥有健全的人格
曾经闹得沸沸扬扬的北大男生弑母案的凶手落网时,相信很多人都是在心里惋惜的。记得当时我看到后的第一反应是:健全的人格比优异的成绩重要!
我们作父母的,在平时的教育中,对孩子保护的太好,让他们从未受过任何打击,以至于后面生活中稍有不如意,就出现自杀或者他杀的事件。如果有健全的人格,北大学生弑母的悲剧,众多名校学生自杀的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请父母们不要让孩子的成长唯分数论,更应该关注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第五、父母的陪伴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有一则公益广告讲的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予孩子一切物质上的满足,但就是从不花时间陪伴孩子。当父母年老的时候,孩子同样回报给父母的也是物质上的满足,也不会给予父母陪伴。因为孩子根本就意识不到年老的父母需要的是陪伴。此时,在孩子的心目中,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就是对父母最好的孝顺。广告的真正意义是:你在孩子小时候给予孩子什么,孩子在你年老的时候,同样会回馈你什么。
之前,家长们会忙于工作,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是请保姆去照顾的。但是,最近几年慢慢发现,更多的年轻妈妈们会放下高学历和一身才能,甘心居家带孩子。这不正是体现了许多父母已经意识到对孩子陪伴的重要性!
是啊,短短的3年,看似是高材生妈妈们做了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放弃高薪工作的机会,只是在家带带孩子,有点大材小用的感觉。殊不知,正是这三年的朝夕陪伴,让孩子因为有爱,会活的更乐观,更坚强、更开朗。要不怎么会说:教育孩子是世界上最难的一份工作。
第六,父母的教育方法要不断改进
父母的教育方法要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进。就拿我儿子来说,他如果想看电视了,他会跟我说:“妈妈,我就看一会会电视,然后我就洗澡、刷牙、睡觉。”他会很聪明的选择我容易接受的条件来和我谈。同样的,我如果要关掉电视,我也会提前和他说:“这一集看完就睡觉。”他会很愉快的答应,做到不哭不闹。
另外,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对父母会出现各种叛逆。此时,父母们就要学会见招拆招。比如,我儿子闹着一定要做某件不合理的事情时,我会再抛出一个更让他心动的条件,让他二选一,甚至有时候三选一。
其实,男孩子相对女孩子来说,确实调皮很多,相对应的,挨打的次数也多。这是我自己的切身体会。但是,后来我发现,姐姐小时候打打骂骂,她是有效果的。面对儿子,打完了只是暂时管用。后来,我就反思,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对待男孩和女孩,教育孩子的方法也不能一成不变。后来我就会去买很多教育孩子的书看,也会在抖音上关注很多育儿方面视频,边学边总结边反思。
到目前为止,我学会了跟儿子讲道理,也开始极少对他动手和吼叫。我的意思是我不提倡父母简单粗暴的打骂教育,棍棒底下不一定能出好孩子,可能形成的是更加叛逆的孩子。
现在,儿子3岁的叛逆期来了,他也会跟我生气、顶嘴。我也会对他严厉的教育,每次也会以我最终的胜利结束,但是我过后一定会做一件事情:就是一定要让他也消气,这种消气不是指给予物质上的补偿或者是妥协他的无理要求,更不会像众多父母般,跟孩子怄气很久,甚至是好几天不理孩子。我会很快调整好心情,在他忘记这种不愉快的时候,我也会忘记,并且找机会跟他说清楚不可以的原因,也会很耐心的听他讲他的理由。我在这件事情上始终坚持:生完气后一定要让孩子消气,并且在平时的生活中,该批评的时候会批评他,不让他形成一点委屈都受不了的心态,这种方法也是带姐姐的时候总结出来的。
“严教不出格,人性动真情”,这是两位世界冠军的家教,也是我一直坚持对孩子们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