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的危险因素及预防
肥胖是一种能量代谢失衡,主要表现为全身脂肪组织的过度增生,体重超常的慢性疾病。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内脏性肥胖)与胰岛素抵抗、Ⅱ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等代谢综合症的发生密切相关。
1.儿童青少年肥胖的流行现状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无论在经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生活优裕的群体,肥胖和超重正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范围内增长,已构成21世纪全球医学和公共卫生的严重问题。令人关注的是儿童少年时期的超重和肥胖也呈日益增加和流行趋势。在欧洲,尤其是南欧一些国家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发生率高达20%-35%。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儿童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肥胖在极低的基础上成倍增长。至2000年,超重和肥胖合并计算,城男、乡男、城女、乡女已分别高达16.79%、6.75%、10.30%和5.86%,表明中国青少年肥胖以进入快速流行期,如不及时预防控制,很快发展到发达国家水平。因此,积极探讨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实施成人期疾病在儿童时期的防治,已成为当今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诊断标准
超重和肥胖的筛查使用体质指数(BMI)分类标准,即体重/身高2(Kg/m2)。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BMI随年龄和性别不断变化,需根据变化曲线来判断,通常18岁以前以BMI的P25和P30为肥胖和超重的界值点。目前最广泛使用的是WHO制定的NCHS标准,中国肥胖工作组于2003年提出了中国青少年超重和肥胖BMI分类标准,以期对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做出更准确地诊断。除了BMI,腰臀围,尤其是腰围被认为是间接反映中心性肥胖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在判断肥胖和肥胖类型时,除了测量身高、体重外,还需要注意腰围和腰臀比值的大小。
3.儿童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遗传在肥胖发生中的作用受到 越来越多的重视。欧美一些国家的一系列以家庭为单位的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肥胖呈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与非肥胖父母相比,肥胖父母所生的子女中肥胖发生率高达70%-80%;双亲之一肥胖,其子代约40%-50%发生肥胖。对肥胖遗传结构的研究显示,肥胖的基因表型是复杂的多基因系统,且伴有基因-基因和基因-环境的相互作用,难以用单一基因的突变来解释。
环境因素 大量资料显示,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与儿童青少年肥胖的发生密切相关。传统饮食中的陋习如大吃大喝,逼迫式劝饮/食,重肉轻蔬;西方饮食模式的高脂快餐、饮料、甜点和炸土豆片等“垃圾食品”;家长营养知识的缺乏,显贵,错爱、过度喂养,过早添加副食;体育活动少,运动量小,而以看电视,玩游戏等静坐为主的生活方式增多等等,都是儿童青少年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
心理因素 当小儿心理不安、紧张或受挫折时,会以不断填补心理不安,导致小儿进食的习惯,而肥胖导致小儿的心理损害又进一步诱导大量进食。
4.儿童肥胖对儿童和成年后身体健康的影响
任何年龄的小儿均可以发生肥胖,但最常见于婴儿期、5-6岁和青春期。肥胖儿童由于超重引起气喘、疲劳、乏力、关节痛及睡眠障碍等躯体症状。肥胖对儿童心理-行为的损害也十分的严重。由于肥胖,自我形象严重扭曲,使半数肥胖儿童在集体活动中受到歧视,儿童自我意识受到损害,并伴有情绪、行为问题的出现,这可能影响儿童一生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