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班幼儿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
新生入园时,都会有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期。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不仅给老师带来许多麻烦,同时也使家长非常担心和忧虑,更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成长。能否改善这种状况,免去家长的后顾之忧,缩短幼儿的“焦虑期”,让幼儿以良好的情绪顺利适应集体生活,这是幼儿教育研究的重点问题。
一、幼儿适应集体生活能力的现状
小班是幼儿入园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孩子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容易情绪化,而且经常是以情绪来支配其行动。他们在认识世界的初期,对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但由于其自身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能力的限制,经历和经验的缺乏,就容易遭受失败和挫折,产生消极情绪,如不愿说话,什么也不肯动,丧失热情和信心等,而这些就会进一步影响孩子健康的发展,让孩子丧失前进的动力。我通过和家长交谈得知,孩子现状与父母的教育观念有关,一直认为孩子比较小,学会说话比较晚,对于孩子照顾的很细致,自己能动手的事情都包办、代替:穿衣、吃饭、入厕,由大人动手帮助完成办好的,逐步形成了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久而久之,影响了他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和口语表达的意愿,从而直接影响了他对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再就是因为孩子换了个新的环境、新的老师不适应了,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就暴露了出来。
我对新入园的幼儿进行初测,统计显示:98%的幼儿没有离开过家庭,没有集体生活的经验,幼儿能自己吃饭的占总人数43%;会自己入厕的占总人数35%;需要成人陪同睡觉的占总人数79%;能大胆与人交往的占总人数59%。情况不容乐观。
学年结束前两周对本班幼儿进行复测,这次的结果为:幼儿能自己吃饭的占总人数87%;会自己入厕的占总人数87%;不需要成人陪同睡觉的占总人数98%;能大胆与人交往的占总人数96%。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进步,经过对照分析。我发现:
⒈情感上依恋性的转移。大部分幼儿由对环境陌生到对环境的熟悉、适应;或者平时对抚养者的依恋程度由强转弱,由于每天和老师接触,情感的依恋程度和对象相对发生了变化,他的分离焦虑也逐渐消失。
⒉度过了习惯上的不适应期。幼儿经过一学期幼儿园集体生活,已经学会遵守统一的规则纪律,这种习惯上的适应使幼儿感到极大的满足,从而产生了喜爱上幼儿园的积极情绪。
⒊能力上的压力感减低了。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同伴交往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提出了新的挑战,经过一学期努力,幼儿已经会自己吃饭,能与同伴互相合作、愉快进行交流,这种种能力上的补缺都使幼儿产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他们上幼儿园的良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