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家校”课题第十一期文献摘录(202404)
本期关键词:家校社协同共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录整理者:王晓琳
幼儿对小学的认知来自家长和教师,如果幼儿对小学有憧憬,他们就会主动去适应和迎接小学生活,否则,他们只能被动去接受学习环境的改变,容易产生挫折感。学会调控情绪也是幼儿顺利过渡的关键,情绪是个体生命连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良好的情绪是幼儿适应环境变化的基础和人际交往的前提。
在家庭中,母亲担任“教子”的角色较多,父亲在幼儿养育和教导上存在缺失,家庭内部教育力量分散。家庭内部也需要发挥一致性的教育影响,父亲参与幼儿教养对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有重要影响。
家庭内部成员的良性互动是家庭与外部达成良性互动的有力支撑。幼小衔接视角下的家校社协同共育首先要做的是整合,让幼儿群体提高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发展,对小学有向往之情,能够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
教育的目的就是把幼儿引向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道德生活和社会生活。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是我们的根本遵循,家校社协同共育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手段,是为幼儿营造良好教育大环境的途径,这些教育影响应当使幼儿感到幸福、快乐、充满希望。
幼小衔接的责任在幼儿园、家庭和小学,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社区教育的作用。协同教育主体高质量的沟通与合作和幼儿发展有密切关系。沟通不足导致不同教育主体对幼儿发展要求不一致,难以完成各界资源的有效利用,形成教育合力。信任的基础是沟通和了解,信任同时是高效合作的基础。
幼儿期是塑造儿童个性和品质的重要时期,也是培养爱心的关键期。家庭、幼儿园和社区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视度需要通过客观认识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来提高。
家庭提供情感支持和亲子互动,学校创造教育环境和示范引导,社会提供资源支持和建立合作网络。这样的综合教育体系将帮助幼儿培养爱心、友善和关爱他人的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
建构家校社协同共育有机体必须正确认识三方教育主体。家庭、学校、社会有各自的育人重心,三方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结合自身的教育特性,在协同教育过程中优势互补。
家庭可以通过亲密的互动、父母的示范行为和温暖的关怀,培养孩子的情感和道德素养、塑造幼儿的人格和价值观。
学校的育人重心主要包括提供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社交交往和人际关系发展。
社会的育人重心主要体现在社会文化价值观的传递、社会角色和责任感的塑造,以及提供丰富多样的社会参与和实践机会。
在协同教育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可以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成立协同教育交流中心,创办微信公众号、抖音推广号,及时分享幼儿的学习和成长情况,表达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幼儿的期望和支持,确保协同育人过程中信息流畅,各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配合幼儿的需求。
学校可以与社会合作伙伴建立联系,利用社会资源丰富学校的教育环境,比如,可以协同先进单位到学校为幼儿创办主题活动、家长代表单位进课堂,还可以举办幼儿研学旅行活动,为幼儿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学习资源。
学校可以与社会专业机构合作,开展教师培训,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优化教育工作,使幼儿能够接触到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经验。
家庭、学校和社会可以共同参与制定幼儿的教育目标,并制定相应的评估标准,构建家校社“制定目标———研究计划———落实协同———评价反馈———反思调整”的有机协同体系,保持各方在育人过程中的一致性,确保幼儿获得综合的发展和成长。
促进幼小科学衔接、帮助幼儿平稳过渡方面,一些地区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已经取得成功的实践,我们可以此为基础来指导和改进教育工作。案例库的建设可以促进不同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教训,共
同提高教育水平。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导。
案例库的构建应当遵循三个原则:第一,多样性原则。案例库应涵盖不同地域、文化、经济背景下的家校社协同共育实践,以体现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第二,典型性原则。入选案例应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家校社协同共育的典型特征和实践成果。第三,时效性原则。案例库应定期更新,及时收录最新的家校社协同共育实践案例,以保持其时效性和指导性。
案例库的建设可以促进不同家庭、学校和社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教训,共同提高教育水平。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将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具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指导。
学校、家庭和社会可以更好地跨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互利共赢。学校可以与社会企业、行业组织等合作,提供幼儿社会实践的机会,更好地发展幼儿的社会性。家庭可以与社区组织、文化机构等合作,丰富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让孩子接触多样化的文化和社会资源。
家庭学校社会对幼儿身心健康重视不足、协同共育主体间沟通不畅、幼小衔接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都与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关。
要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需要加强学术界和实践界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跨学科的研究团队,共同探索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合作育人的机制和策略,为实践提供理论支持,为理论提供实践反馈。只有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不断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只有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并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发展,助力幼小科学衔接,为幼儿的全面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以上均摘自《幼小科学衔接视角下家校社协同共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夏庆利、王雪、王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