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审议9个班的“家访计划书” 形式:班级线上日志回复批注 王静:科学指导策略有很多,这次家访具体是哪种指导策略,是否可以聚焦一点。是否可以简单说一说让家长了解幼儿在园哪些表现情况,如:自我服务的能力,和同伴合作交往的能力等。 冯丽静:访问内容里最后是否可加入一些教育策略。 顾宇茜:针对小1班的计划还可以每天放学进行随机的家访邀请家长来学校座谈;针对中1班的计划访谈内容可以增加一些幼小衔接的内容,中班马上就要升到大班了,可以了解家长们对于这方面的了解和想要得到的指导,进行家园互动 二、核心组成员现场研讨 钱燕:从线上日志回复讨的参与度以及批注内容反应中显示,教师对此项研讨主动性不高,思考不够;二是家访规范操作流程、以及计划制定的要求,教师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三是从计划中也看出部分教师本身的教育理念有些偏颇。 王芳:一是对家访计划制定存在应付现象,文本中网络复制,策略内容不符合幼儿等。比如大3班关于“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所提供的策略“一定要让孩子有话可说,尽量寻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来和孩子探讨,不要脱离孩子的认知范围,孩子才能“说”出来。曾经有个刚参加下作的初中教师,在上第一堂作文课时,出了《假如我当经理》这个题目让同学们写,结果孩子们写的没有一篇令人满意的。孩子们对“经理。这个角色没有—点感性认识,怎么能写好文章呢?不但孩子们,就连老师自己也不知道这个“经理”应该怎么当。由此可见,让孩子学会口语表达,就一定要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感到有话可说,让孩子的思维充分地活跃起来,因为语言总是跟着思维在运转。”二是家访目的宽泛不聚焦; 王晓琳:中3班计划中有这样一条“给予家长一种方法、一条措施、一个建议或一份资料,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建议围绕家访目的,有具体一下方法与措施。 钱梁浩:第一:写的太笼统,无论是目的、内容、策略,大部分都是泛泛而谈,无法很好的切合到幼儿情况分析的问题点上。一次有效的家访无论其形式,都有其核心指向的问题,再根据这个问题给出具体的策略,而不是大杂烩。 第二:过于书面化,教师任务式痕迹重。我的理解,计划书是服务于家访的,教师可以用关键词、简短的话按照指导手册列出大纲即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家访中的关键问题、家访结束时策略的全面性与可操作性以及家访后的持续跟踪。 杜莹俨:就大3班的计划为例,首先需要明确这是教师的家访计划,是为去家访做的前期准备,计划中提供“策略”的意义是什么?比较冗长的话语缺少针对本次家访的目的作用。如果策略是准备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建议进行概括。其次,家访目的面过大,一次家访时间有限,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一两个目的,缩小目的面,家访效果会更好。可以针对前面幼儿的表现,有针对性地设计家访话题,不要泛泛而谈。 小1班的计划可能在撰写家访工作计划时的理解有点偏差了,不需要很深奥的条条框框,旨在制定针对性、可执行的家访交流计划,家园沟通解决孩子比较细微的点。需要一份“接地气”的家访计划 马文宇:大2班计划访谈内容需要结合本次家访具体的小目标,提前制定访谈的话题,可以是关键话题。另外针对孩子的情况表现,提前查找相关策略、方法,推荐给家长,并倾听家长的观点,形成双向沟通。 除了给家长一些建议,还可向家长推荐一些关于亲子陪伴的书籍 三、商议跟进研究的方案 1. 选取一个家访计划,核心组开展审议,拟定一份样本。 关于6月研讨的议题,根据5月基地园开展亲子活动的现状中,发现活动就活动而言,教师对如何开展或指导亲子陪伴教育指导机制缺乏,将作为下阶段研究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