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组持人就本年度研究工作做小结 1.关于机制研究。第一,根据教师在家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困惑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小组、主题研修等形式完成了《家访工作指导手册》,包家访主题清单、家访流程化思维导图等;第二,根据亲子活动组织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完善了亲子活动组织机制。第三,审议并修订了《幼儿园家长学校章程》;第四,利用“短视频”进行家庭教育的机制研究。 2.关于成果运用。举行了体验式家长会、践行与复盘主题沙龙活动、骨干讲座等形式,对家访流程 、家长会组织形式等进行了实际运用与复盘。 3.11月以书面形式进行课题中期汇报。 存在问题。专家引领不足,成果推广欠缺;朗读者活动未开展等。 二、课题组核心成员对一学期自己分担的研究领域进行小结和新学期的设想 钱梁浩:作为课题组的核心成员,我今年主要负责并完成了依托“短视频”形式进行建构活力家校的机制研究,回顾这条线索,我认为目标是基本达成的,但是在研究的效率、深度、团员号召广度等方面仍有进步的空间,接下来我认为,我应该回归于主线活动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去更好的服务主线活动,建构活力家校。 钱燕:具体打算是什么?比如可怎么服务? 钱梁浩:比如说针对下阶段研究计划第一点,我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一个电子资源库;对于第二点,我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各方高效率的联动比如直播、视频再制作等方式,梳理活动成果,提高联动效能 钱燕:园际间线上研修,需要哪些软件,或者设备? 钱梁浩:软件方面可以依托腾讯会议,钉钉视频会议等,设备最简单只需要手机即可,如果是多人会议,考虑到收放音、画面大小问题,则需要电脑、投影仪或电视、音箱等 杜莹俨:2023年度家校课题研究中,利用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帮助牌楼幼儿园的老师们进一步了解家访工作的主题并提升了家访工作的成效,老师们能设计有目的性的家访计划,将家访流程及计划在实践中进一步落实。同时,通过体验式的主题研修,让老师们发现亲子活动中轻视活动目标的问题,及时调整亲子活动的组织。利用“短视频”进行家庭教育机制研究,让老师们在推送家庭教育指导时,进一步思考推送的主题、形式及内容,更有指向性。一年的研究中,如果每月有案例实践的“回头看”,或许能给老师带来更多的思考与下次实践调整。下阶段,可将每月研究主题进行学习实践后,再次进行实践,以获得更好的成果引领。 杜莹俨:阶段可将牌楼幼儿园的活力家校研究成果、机制辐射到中心其他园所中,开展具体的实践后,再次进行不同形式的研修,让研究内容、成果不断进行优化 王晓琳:我们需要一些专业的指导。请专家来帮我们提升一下研究方法,特别是文献研究、问卷设计和深度访谈这些方面。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数据,还可以把家庭教育指导能力提升项目清单纳入到校本培训计划中,这样老师们就能得到更好的培训。然后在设计问卷和访谈话题的时候,可以更深入地挖掘一下,多问老师几个为什么,这样我们的分析结果也会更有说服力。 王芳:《关于健全学习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规定:“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学习切实发挥好协同育人主导作用……”,作为中心,也是需要指导幼儿园开展相应的工作。一是幼儿园要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纳入到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目标是什么,具体做什么,而不是一句话带过;二是加强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特殊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建设,可以组团进行不同层次的培训,中心、幼儿园都要参与到进来,要与家长保持联系;三是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制度建设,可以开设家长接待日(非家长开放日),与家长保持较为密切的联系,让家长关注幼儿园,逐渐改变本学期小班开放日家长参与度不高的现象;四是积极开发家庭教育指导资源,每学期固定1-2次组织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回应家长关心的问题;五是促进幼儿园家庭协同育人,《意见》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幼儿园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家庭与幼儿园相互配合落实到位。 钱燕:感谢大家一年来对研究工作作出努力,综合各位的交流结合整个课题推进的情况,存在的问题有四项。其一研究方法的运用缺乏深度,研究成果不明显的问题。其二“活力家校”课程方案实施机制未能得实际操作验证的问题。其三融合统筹不足。课题研讨活动不能保障,其次混合式研修在教师能力提升中运用不到位的问题;最后,总课题目标链接不足。受人员时间不足、资金不足等因素影响课题研究推进缓慢,靠单方面努力,协同育人不明显,未形成合力。 下阶段计划主要是: 一是与业务条线沟通,将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纳入校本培训,向上级申请专项资金邀请专业人员对教师团队专业化能力进行赋能,提高培训质量;二验证“活力家校”课程实施四联动机制的可行性。课程方案纳入家长学校工作计划中,做到四有,即“有计划、有负责人、有成效追踪、有建档”;三是;充分发挥幼教中心管理体制的优势,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园际教研,让更多的教师可以参与其中。四是寻找与总课题目标协同发展的契合点。定期学习解读与回顾总课题方案,邀请教科室专家进行针对性指导,梳理与调整研究路径,紧扣“协同、治理”两个关键要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