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家校政社协同机制下,对于我们幼儿园更多的是家校社,但是在前期的研究推进中,和社区协作不能较好的推进,大家可以从自身层面来说说一些需求与存在问题。 杜莹俨:幼儿园可能缺乏与社区主动联系和沟通的渠道,难以了解社区的需求和资源;社区也可能对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和活动不够了解,缺乏参与合作的意愿和动力。
钱梁浩:可以利用问卷星开展向社区发起一期调查,了解牌楼社区居民到社区内参与家庭教育指导的需求与意愿,以及社区对于校社协同的一些需求。 杜莹俨:幼儿园也开展过到社区活动家庭教育指导,比如祖辈课堂,但一些家长可能忙于工作,无暇参与社区活动;另一些家长可能对社区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参与的积极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协作效果。 钱燕:有可能校社协同未达成共同目标,缺乏机制保障,都比较随意,有空就活动一下,内容缺乏系列性。 王芳:形式也需要考虑,传统的校社形式比较多的是讲座,不足以吸引家长参与。内容上也不是家长所需要的。 钱燕:幼儿园与社区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尚无,导致双方难以形成有效的协作关系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家长的参与度不高。 陈迪: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更多的需要可以理解、能具体操作,我们是不是可以结合劳动教育、幼儿园种植活动这些我们教师也熟悉的,与社区联动。比如往牌楼社区会来园与幼儿种植,我们可以将类似的活动列入“主题类活动”,并根据季节规定活动时间、参与人员、需求等变成一种活动机制。 王芳:就是在校社协作联动机制中要有对活动主题或者内容的、周期的明确要求对吧。 钱燕:在机制研究时听取社区的一些需求是十分重要的,两者要沟通达成共同目标,从上次社区工作人员谈话中也体现了他们也是有需求的。我们可以从《家庭教育促进法》中,先梳理对于社会层面的一些相关要求,做为机制制订的法律法规层面的依据或者是指导思想。 王晓琳:我负责相关的文献检索,梳理关于校社协作联动方面已有的一些经验与做法,给予我们一些启示。 |